“医养融合”目的是为老人提供全面养老服务
医养融合的职业内涵是:培养一支具有专业医疗知识的职业养老服务队伍,促使医疗、护理、养老知识和技术在职业护理人才身上进行融合,为老年人提供充足、零距离的健康护理服务。
随着我国日益增长的高龄、多病、失能和“空巢”老人,催生了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求,而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交叉融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医养融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目前,虽然“医养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医养分离状态,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间奔波,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没有完成“合”的过程。
“医养融合”是两种资源的融合,也是两个系统的融合。在“医养融合”关系中,主要矛盾是“医”,是“医”的供给侧问题。在推进“医养融合”的过程中,应加大“医”的供给侧要素供给;促进和加快“医”的要素向养老领域转移;逐步完善和优化医养资源融合。
“医养融合”目的是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资源相互融合,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医疗服务需求,进而整体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目前的“医养融合”统称为“机构主导融合”,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为老人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
面对即将大量增加的老人群体而言,“机构主导融合”只是“杯水车薪”,想提高医养融合的覆盖面,必须扩大医疗资源的供给。而扩大医疗资源供给,需要通过“医养机构融合”来实现,增加“医护人员融合”、“医养职业融合”可以全面覆盖医养融合基础上的养老需求。
“医养融合”需要职业型人才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将增加到两亿多。一方面是总量不断攀升且普遍健康不佳的老人,另一方面是家庭照料能力不足,对医养融合职业人才的强烈需求,预计我国到2030年需要医养融合职业从业人员4884万人。
面对“医养融合”养老服务队伍出现的严重供给不足,破解此困局需设计一个崭新的、符合“医养融合”内涵的新职业,吸引和培养大批量符合需要的人才投入养老服务事业中来,“照护师”职业化制度能为此提供保障。推动照护师职业化能达到“医养职业融合”,解决持续的医疗护理和长期的生活照护问题,使专业养老在发展中被认可,从而获得持续发展。
“医养融合”下的养老服务是集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不仅包括单一的医疗保健服务,还扩展和延伸到了日常生活领域,涉及到老年人的饮食起居、心理健康等方面。“照护师”就是针对这种需求产生的新型职业,主要负责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更强调的是老年人照料的综合性和延续性,需要照护师在日常工作中具备抗压性、细致性、公益性、专业性,同时具有一定抗风险的承担能力。需要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扶持养老服务事业和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完善“照护师”队伍建设为“医养融合”提供高质量保障
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养老任务,建设一支高质量、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照护师”队伍对老年化高峰养老护理至关重要。
“照护师”应设定专业的技术等级制度,应该有更加专业的标准和要求,并提升为一种资格准入制度。将高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调整为“照护师”专业,赋予医养融合的内涵,制定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引导新的、高素质养老护理人才职业的形成,提高社会的信任度和接受度,形成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吸引力。
建议尽快出台统一规范的“养老照护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将照护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以减轻居民养老负担和提高照护人员的收入水平。为使照护师高效流动并发挥作用,应建立照护师中介组织,规范其管理制度,利用信息技术等构建照护师服务体系,在家庭和社区建立“智慧终端”,通过终端搭建养老公共平台,提高照护师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医养融合更好地实现。
转自:人民政协网